①远视力:近视眼最主要表现为远视力低下,低下程度与屈光度相关,即屈光度愈高,视力愈差。变性近视眼的视力下降更为明显。 ②近视力:近视力正常或优良是近视眼的一大特点。但若有明显合并症,如眼底(后极部)病变、晶状体混浊、病理性散光及弱视者,近视力也可有不同程度的下降。
③矫正远视力:通过合理的光学矫正,近视眼多可获得良好的矫正远视力,尤现于单纯性近视眼、年龄为10~ 50岁、屈光度在6D以下,且无明显散光者。近视眼矫正后远视力不能达到正常水平的原因除屈光度高( > 10D的近视眼矫正视力多难达到1.0)、明显散光、屈光参差、弱视及合并症等有关外,还有可能与验光操作误差、屈光未能合理矫正及其他(如心理因素)等有关。有报道称,轻度近视眼矫正视力≥1.0,占99.7%, 中度近视眼占98.9%,> 6D的近视眼占57.6%,而> 12D的近视者,矫正视力均< 1.0, 其中< 0.5者占62.96%。在高度近视眼的人群中,影响视力矫正效果主要决定于眼后极部病变的类型与程度。若为弥漫性病变,矫正视力多<0.7,晚期可降至。
④立体视觉:近视眼能经光学矫正者,立体视觉多无明显异常。但屈光度高、矫正视力差及有并发症(如有斜视及弱视等)时,立体视觉则有可能受到影响。
(2)其他视功能:除生理育点扩大外,周边视野早期亦可异常,主要表现为周边视野缩小,但临床上常被忽略。早期多见于颞侧,可见有局部缩小、环形暗点、中心暗点或旁中心暗点。近视眼光觉敏感性多降低。黄斑照明实验发现光敏感度阈值上升、恢复时间延长。暗适应功能亦可能异常, 甚有表现不同程度的夜盲。暗适应异常程度取决于近视屈光度及轴长。> 8D的近视者,屈光度每增加1D , 40分钟的暗适应敏感下降0.05log单位。暗适应异常的原因,主要为脉络膜萎缩及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变性。由于视网膜血液循环障碍,变性近视眼的对比敏感度( contrast sensitivity function, CSF )亦多表现异常,高频区敏感性降低明显。约有近70%的近视眼有不同程度的蓝色觉及黄色觉异常。而当黄斑及其周围脉络膜视网膜变性时,红色觉亦可出现障碍。色觉异常程度与屈光度高低及眼底后极部病变的轻重相关,亦有可能与晶状体改变有关。变性近视眼多呈低常型视网膜电图( ERG ), b波降低及潜时延长,与视功能下降程度一致。 a波变化亦很明显,但多有波动,b/a比值随屈光度的增加而变大。变性近视眼的多焦视网膜电流图观测表明,视网膜锥体细胞功能下降。近视眼的矫正视力越差,视觉电生理改变越大。各项检查的异常程度,明显与视网膜脉络膜萎缩及色素上E皮变性的程度相关。 (责任编辑:视力保健中心) |
![]() |
![]() |